宣王中兴 姬静,厉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。“国人”时,他闻声逃入召公府宅避难。“国人”发现之后,赶来包围了召公的府宅,要求召公把太子交出来。召公极力劝说“国人”,让他们饶恕太子,却没有成功。愤怒的“国人”拥入府中,开始搜捕太子。召公赶入内室,命令他自己的儿子与太子对调了衣服,忍痛将儿子推出去交给了“国人”。并没有见过真太子的“国人”,看到身穿太子装扮的人,不辨真假,涌上来一阵儿拳打脚踢。不一会儿,“假太子”气绝身亡后,“国人”才纷纷离去。姬静就一直冒充召公的儿子隐藏了下来。14年后,即厉王病死在彘后,周公、召公利用迷信平服了民怒,扶姬静继位,是为宣王。 “国人”和周厉王的下场,宣王都看在眼中,记在心中,所以在继位初期,他虚心谨慎,勤理国政。上,他广开言路,有事就同臣下商议,比如当时铸的一件铜器“毛公鼎”上就记载着凡是他发出的政令,必须有毛公的签字才有效;他又整顿吏治,三令五申各级官吏,不准他们贪财、酗酒、欺压百姓。经济上,他取消了厉王的“专利”政策,放宽对山林川泽的控制;他还将公田分给奴隶耕种。军事上,为了解除自西周中期以来周边少数民族不断内犯的威胁,也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,他命令尹吉甫、南仲等大臣统兵,击退了西北一些少数民族的进攻,征伐东方的徐戎、南方的楚和西方的戎;他还效法武王、成王,将弟弟友封于郑,将舅舅申伯封于谢,以拱卫王室。这些措施,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内外矛盾,繁荣了社会经济,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,史学家称这个时期为“宣王中兴”。 事实上,在中兴的表面下,西周的各种社会矛盾仍在继续发展,有的诸侯已经不肯出力拱卫王室,有的甚至蓄谋叛乱。当时的铜器“禹鼎”记载说,原来臣属于周朝的噩侯,联合东夷和南淮夷进攻周王室,直打到成周附近,宣王倾全国的兵力进行抵抗,却没有成功,最后不得不借助一些诸侯的力量,才勉强取胜。公元前789年,周王室的军队讨伐姜戎,军队几乎丧失殆尽,宣王也险些被俘。 包可怕的是,晚年的宣王渐渐固执己见,听不进去不同政见。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,在鲁国选立继承人的时候,他根据自己的喜好,硬逼着废长立幼。鲁人不服,他就兴兵讨伐,使鲁国陷于混乱,这不仅破坏了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,也引起了同姓诸侯间的不睦,使得诸侯们对宣王更加不满。对诸侯尚且如此,对在朝为官的臣下就更加放肆,更加蛮横无理了。一次,为了一件小事,大夫杜伯触怒了宣王,被判处死刑。他的老朋友左儒急忙上前劝阻,宣王愤怒地斥责说:“在你眼中,只有朋友,没有国君,是何道理?”左儒回答道:“国君有理,臣就顺从国君;朋友有理,臣就支持朋友。现在杜伯并没有罪,不该问斩,所以,臣劝谏大王,不要杀杜伯,否则就会枉杀好人。”“我偏要杀他,你能怎样?”宣王恼怒地说。左儒接道:“臣愿陪杜伯同死。”“我偏偏不让你死,看你能怎么办?”宣王说罢,下令左右斩了杜伯。左儒又羞又气,回到府宅后就自刎而死,此事在大臣间引起一片惊恐。 事后,宣王冷静下来,感到自己确实过分了些,暗暗悔恨,又不好意思明说,以致寝食难安,得了一种怔忡症。一次,他带着臣下外出游猎,借以散心。游猎中,他忽然在车上大叫一声,昏迷了过去,医治无效,几天后死去。后来,就流传开一种说法,说宣王打猎时,忽然看见杜伯从路的左边钻出来,身穿红衣,头戴红冠,手持一张红弓,搭上一支红箭,射中了宣王的要害,夺去了他的性命,这自然是迷信之言,但其死因确实成为千古之谜了。 幽王无道 宣王崩,他的儿子宫涅即位,是为周幽王。幽王为人性情暴躁,待人尖酸刻薄毖恩,而且喜怒无常,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,只知道吃喝玩乐。刚一继位,就打发人四处为他寻找美女。上,幽王拜尹球为大夫,虢石父为上卿,祭公为司徒,三个人都是阿谀奉承之人,贪位慕禄之辈,他们竭尽所能满足周幽王的无限。 有一次,三川地区的守臣上报幽王,说当地发生了大地震。幽王笑着说:“山川地震乃是常事,何必兴师动众地告诉寡人呢?”伯阳父对赵叔带说:“以前,伊水、洛水枯竭之后夏朝就灭亡了,各地发生地震之后商朝就灭亡了。现在,我们周朝就如同夏商时期的末世一样啊!”赵叔带骇然问;“为什么呢?”伯阳父说:“水源堵塞之后,山川必然枯竭;山川枯竭之后,地震必然产生,地震是国家灭亡的预兆。从现在开始,二十年之内,周王朝必然灭亡!” 这年的冬天,岐山出现了山崩现象,赵叔带上奏说:“山崩地震,这是国家不祥的预兆,希望大王能够抚恤平民,广开言路,以弥补天变带来的损失,使社稷能够转危为安。”虢石父却说:“山崩地震,乃是上天的正常安排,是天道,有什么不祥的?叔带是一个迂腐的读书人,不知道天意,还望陛下仔细审察!”幽王听信了虢石父的话,罢免了赵叔带。右谏议大夫褒 劝谏道:“千万不能罢免赵叔带,否则会阻塞臣下谏议的道路。”幽王大怒,把褒 关进监狱。 事实上,山崩地震,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,它和国家的灭亡、凶兆等等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。但是,古代的科学技术不发达,古人敬畏天命,对自然灾害等现象本来抱有一种恐惧心理。加之他们相信“天人合一”,“人事”可以通过“天象”反映出来,因而便会对山崩地裂等现象加以附会地演绎一番。话又说回来,虽然赵叔带的话体现了体恤百姓、广开言路之心,用心可谓良苦。但在传统社会之中,伴随天灾的往往是人祸,人祸会给百姓的生活造成更大的损失,所以,贤臣往往会借助天呈异像之机提出抚恤百姓的谏议。幽王时期,并不是单纯的天灾,而是幽王无道,民不聊生,所以,赵叔带才会趁机提出以上措施。 褒 在监狱里一关就是三年。褒家的人想了许多法子,设法营救褒 ,都没有成功,最后儿子洪德说:“听说天子非常荒淫、好色,在褒城中,姒家的女儿长得十分清丽,但是他们家很贫穷。现在,我们如果用百金买下这个女子,把她进献给幽王,那样一定可以赎回父亲。”姒家的女子年方14岁,眉清目秀,唇红齿白,发挽乌云,十指纤纤,有闭月羞花之容,倾国倾城之貌。于是,他们家就以百金买下了这个女子,教会她唱歌跳舞,把她打扮起来,献给了幽王,替褒 赎罪。 幽王见到如此漂亮的美人,欣喜若狂,立即释放了褒 。因为这位美人是出自褒地的姒家,所以就赐名褒姒,充入后宫。群臣都劝阻说:“自古以来,就有因为红颜祸水而导致国家灭亡的,夏朝的妹喜、商朝的妲己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。大王应该以前朝得失为借鉴,不接受这个美人。”尹球、虢石父却说:“庄稼人多收了几捆禾麦,还可以再娶小妾。大王贵为一国之君,接受一个美人,有什么大不了的?你们怎么就那么多废话?”幽王也大怒:“如果还有人劝阻,斩!”自此,幽王与褒姒坐则腿叠腿,立则肩并肩,饮则交杯,食则同器,一连十日不上朝。幽王专宠褒姒,其他的妃子,包括皇后申氏逐渐失宠。 一天,幽王与褒姒在翠华宫,他们正在饮宴之时,申后忽然来了,褒姒没有起身迎接。按照古代的礼仪,皇后到宫中的任何地方,除了帝王之外,其他的妃子、宫人都必须起身迎接,否则就是对皇后的不敬。面对褒姒的这种行为,申后心中虽有怨愤,却不敢说出来,回宫之后愁眉紧锁,忧容不展。申后自知褒姒天香国色,而自己年近40,自然无法以美色与褒姒一争高下,所以终日长吁短叹。太子宜臼看见母亲郁郁寡欢,连忙跪问原因。申后说:“你父王宠爱褒姒,不分尊卑。今日在翠华宫,见我来了,她仍饮酒自乐,也不起身迎接,也不退避。将来她一定会骑在我们头上,那时,哪有我们的容身之处呀!”太子说:“母后,不要过于忧伤,这事好办。改天,您与后宫妃子一起赏花时,如果褒姒也在赏花的队伍之中,孩儿一定会命令宫人将她乱打一顿。等到她禀奏父王时,如果父王不听,那就算了;如果父王怪罪下来,孩儿一定会杀死这个贱骨头!” 申后果然将褒姒打了一顿,褒姒对幽王垂泪说:“申皇后无缘无故命令宫人痛打妾身!”幽王变色:“皇后怎么敢如此无礼!”虢石父、尹球附和道:“臣下听说皇后的嫉妒心特别重,她不满意大王对褒姒的宠幸,这才会做出此种蛮横无理的事情。”幽王大怒,下诏废除皇后,将她囚禁在冷宫,册立褒姒为正宫娘娘。太子宜臼愤恨不平,找幽王理论,幽王一怒之下,废掉太子。一日之内,废掉王后和太子,于礼大谬,自然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普遍不满。为此,很多人敢怒而不敢言,只有纷纷告老归田。